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2年版)

发布时间:2016-06-15浏览次数:1264

材料学学科

一、学科简介
        材料学学科创建于1950年,是我国最早的金属材料学科之一,创建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实验室。1953年首届物理冶金专业本科生毕业;1962年起开始培养研究生,1981年被批准为首批金属材料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90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994年和1995年先后被评为冶金工业部和辽宁省的重点学科。1998年本学科隶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被批准为博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并于同年被批准为博士后流动站。依托本学科进行建设的省部级科研基地有“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材料电磁过程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材料新技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新材料与功能材料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和“辽宁省金属防护专业技术服务中心”。
        材料学学科覆盖了原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粉末冶金、金属腐蚀与防护和焊接等二级学科和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等学科方向。形成了以新型材料的研究开发和传统材料的改进优化为主,在保持金属材料优势领域的同时,努力向陶瓷材料和材料应用技术方面拓宽的研究特色。近年来,本学科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素质结构更趋合理、团结进取、集教学和科研功能为一体的学术梯队,崛起了以左良教授为代表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具有国际学术水平的大型科研团队,一批在国外和国内培养的博士已经成为学科发展的主体力量。现有固定科研人员43人,其中教授18人(含博士导师16人),80%拥有博士学位。三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六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近五年,培养博士后10人、博士90人、硕士400余人。
        在半个世纪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本学科始终与钢铁工业、石油化工及机械制造业的技术进步紧密配合,相互促进。在16Mn钢创国际名牌、工程机械用钢、耐候钢及工程机器用钢开发、模具钢新品种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68项省部级以上奖励。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近年来,又在非晶催化剂、大型球罐整体热处理、热浸镀铝等技术的应用方面直接为全国和地方的经济发展服务。坚持材料学科前沿领域探索与国民经济建设相结合,立足于新材料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 2006年以来共计承担科研课题134项,经费4115万元。其中包括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重大项目。2006年以来在国际国内核心刊物共发表论文429篇,其中SCI、EI收录300余篇次,出版专著5部。获科技奖励19项,其中省部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5项、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1项。申请专利35项,其中2项为申请美国专利。
        本学科也十分注重基础研究与知识更新对科技进步的支撑促进作用。从80年代起,在材料织构与晶界设计、合金相图与合金设计、新型永磁材料、非晶纳米晶材料和高温合金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基础性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们的关注。目前与Oxford, Metz, Tohoku, Wienna等国际著名大学的相关学科之间建立起了合作研究或学术交流关系,使基础性研究逐渐与国际前沿性研究接轨并同步发展。实验室拥有较完备的材料研究大型先进仪器设备,如透射电子显微镜、配备EBSD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万能材料实验机、高精度异步轧机、综合热分析仪、真空超强磁场热处理系统、大功率固体激光器、真空熔炼炉等等,具备了开展高水平科研活动的装备条件和硬件设施。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较强开拓创新能力的材料学高级专门人才。通过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研究,使学生具备坚实而广博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本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坚实宽广的基本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熟练运用先进实验方法与技术,了解材料学的研究前沿与动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良好的合作奉献精神,能够承担本学科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或专门技术工作。
 三、学习年限与学分要求
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学习年限原则上为3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学习年限原则上为4年,但无论全日制还是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保留学籍时间不超过6年。
学分要求:至少10学分。
四、研究方向
(一)材料组织与性能的计算机模拟
(二)合金相图与合金设计
(三)材料织构设计与控制
(四)材料表面技术
(五)特殊外场处理技术
(六)热处理及焊接技术
(七)钢铁材料
(八)有色金属材料
(九)高温材料
(十)金属基复合材料
(十一)永磁材料
(十二)软磁材料
(十三)特殊功能材料与薄膜材料
五、课程设置学分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备注
   学位课 12672001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2 2  
12523001 学术报告与讲座 32 2  
12682001 博士一外英语 96 6 根据入学考试的外语语种选择
12682002 博士一外日语 96 6
12682003 博士一外俄语 96 6
选修课 12682004-7 第二外国语任选一门 64 4  
  专业课可选修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研究生课程      
 
六、学位论文工作
(一)文献阅读
应根据导师指定的研究方向有针对性地阅读相关的国内外文献。阅读文献的范围为本学科划定的国内一级期刊、国外相关期刊和国内外学术会议论文集,文献阅读数量根据研究方向不同应达到50~100篇。通过文献阅读,掌握并评述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及研究成果,提出该研究方向尚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在此基础上撰写出文献综述报告。
(二)论文选题、开题报告
选题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国内外材料发展现状,选择具有重要的科学理论意义或重大工程应用价值的课题。课题应具有前沿性、先进性、创新性和可行性。
开题报告要对与所研究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研究动态进行系统的综合评述;论证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与可行性;阐明论文研究工作的目的、方案设计、实验方法、工作进展和预期研究成果。
(三)学位论文
1.论文的基本科学论点、结论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或重大应用价值;
2.论文内容应能表明作者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3.论文工作应表明作者掌握了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4.研究成果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创新性;
5.论文撰写要求文字通顺,字迹清楚,图表清晰,符合《东北大学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排版打印格式》。
七、学术论文量化标准
详见附件1:《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不包含冶金工程科技史学科)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量化标准》。
 
     
 

 

材料加工工程学科

一、学科简介
        东北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学科以钢铁和有色金属的固态和液态成形为主,主要研究材料加工过程中的理论、工艺、设备和自动化问题。本学科的特色是加工工艺与自动控制紧密结合,材料成形与组织性能控制密切结合,开发材料加工成形的新工艺和新方法,在国际前沿领域开展高水平研究,培养适应现代材料成形科学技术发展的应用型高层人才。本学科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设有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轧制工程技术中心,同时还是“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学科之一。目前在校教师111人,教授2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1人,副教授22人。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863”、“973”和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45项。近三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24项,发表论文1000余篇。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品学兼优的研究和工程人才。毕业生应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广博的专业知识,掌握国内外本学科发展最新动态,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科研实践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能力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三、学习年限与学分要求
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学习年限原则上为3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学习年限原则上为4年,但无论全日制还是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保留学籍时间不超过6年。
学分要求:至少10学分以上。
四、研究方向
(一)材料成形理论与工艺
(二)材料成形过程的组织性能预测与控制
(三)先进材料制备与成形技术
(四)金属板成形理论与工艺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备注
学位课 12672001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2 2  
12523001 学术报告与讲座 32 2  
12682001 博士一外英语 96 6 根据入学考试语种选择一种
12682002 博士一外日语 96 6
12682003 博士一外俄语 96 6
选修课 12682004 博士二外英语 64 4  
12682005 博士二外日语 64 4  
12682006 博士二外俄语 64 4  
12682007 博士二外德语 64 4  
12523002 材料成形的有限元模拟 32 2  
12523003 材料成形过程中的组织性能演变的预测与控制 40 2.5  
 
六、学位论文工作
(一)选题
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课题。所选择的研究课题应具有前沿性、先进性、创新性和重要的理论意义或工程应用价值,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课题难度适宜,研究时间有保障。
(二)文献阅读
结合论文选题,了解所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和当前国内外动态,阅读相关文献一般应达到80篇(部)以上,其中外文文献一般应达到40篇(部)以上。要求对所有研究的方向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评述,并提交文献研究综述报告。
(三)开题
在确定研究方案后,写出开题报告。内容要求如下: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发展动态;
2.研究工作的试验方案、技术路线,研究工作中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法,预期成果;
3.时间进度计划。
(四)学位论文要求
1.论文的科学论点和结论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
2.论文的内容应表明作者掌握了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3.论文应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4.研究成果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和系统性;
5.论文撰写要求文字通顺、字迹清楚,图表规范,符合学位论文格式要求。
七、学术论文量化标准
详见附件1:《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不包含冶金工程科技史学科)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量化标准》。
 
 
 
 
 
 
 
 
 
 
 
 

无机材料工程学科

一、学科简介
        无机材料工程学科归属于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具有博士点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本学科隶属于东北大学材料研究所,该所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单位。依托的省部级科研基地有“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材料新技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新材料与功能材料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和“辽宁省金属防护专业技术服务中心”。无机材料工程学科覆盖了结构陶瓷材料、功能陶瓷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陶瓷和金属粉体化学合成、光学材料、生物材料、粉末冶金材料等研究方向,具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团结进取、高水平的学术梯队。现有博士生导师3人,其中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2人入选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本学科的科学研究以国际科技发展前沿为导向,同时密切结合国家建设的重大需求,为电子、化工、冶金、机械、航空航天等工业领域服务。近年来,本学科承担了几十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项目,包括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获得了十余项省、部级以上的科研和教学成果,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0余篇。
本学与国际上多所知名大学建立了长期国际合作与交流关系,包括日本的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terials Science、澳大利亚的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University of Wollongong、美国的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等,使基础性研究逐渐与国际前沿性研究接轨并同步发展。 实验室拥有较完备的材料研究大型先进仪器设备,如透射电子显微镜、配备EBSD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万能材料实验机、高精度异步轧机、综合热分析仪、真空超强磁场热处理系统、大功率固体激光器、真空熔炼炉、高真空烧结炉、热压炉、各种化学合成仪器等,具备了开展高水平科研活动的装备条件和硬件设施。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较强开拓创新能力的材料学高级专门人才。通过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研究,使学生具备坚实而广博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本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坚实宽广的基本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熟练运用先进实验方法与技术,了解材料学的研究前沿与动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良好的合作奉献精神,能够承担本学科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或专门技术工作。
 三、学习年限与学分要求
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学习年限原则上为3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学习年限原则上为4年,但无论全日制还是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保留学籍时间不超过6年。
学分要求:至少10学分。
四、研究方向
(一)结构陶瓷材料
(二)功能陶瓷材料
(三)陶瓷基复合材料
(四)粉体的化学合成
(五)低维与纳米材料
(六)生物材料
(七)粉末冶金材料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备注
学位课 12672001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2 2  
12523001 学术报告与讲座 32 2  
12682001 博士一外英语 96 6 根据入学考试外语语种选择
12682002 博士一外日语 96 6
12682003 博士一外俄语 96 6
选修课 12682004-7 可选第二外国语中的任一门 64 4  
  专业课可选修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研究生课程      
 
六、学位论文工作
(一)文献阅读
应根据导师指定的研究方向有针对性地阅读相关的国内外文献。阅读文献的范围为本学科划定的国内一级期刊、国外相关期刊和国内外学术会议论文集,文献阅读数量根据研究方向不同应达到50~100篇。通过文献阅读,掌握并评述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及研究成果,提出该研究方向尚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在此基础上撰写出文献综述报告。
(二)论文选题、开题报告
选题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国内外材料发展现状,选择具有重要的科学理论意义或重大工程应用价值的课题。课题应具有前沿性、先进性、创新性和可行性。
开题报告要对与所研究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研究动态进行系统的综合评述;论证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与可行性;阐明论文研究工作的目的、方案设计、实验方法、工作进展和预期研究成果。
(三)学位论文
1.论文的基本科学论点、结论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或重大应用价值;
2.论文内容应能表明作者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3.论文工作应表明作者掌握了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4.研究成果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创新性;
5.论文撰写要求文字通顺,字迹清楚,图表清晰,符合《东北大学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排版打印格式》。
七、学术论文量化标准
详见附件1《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量化标准》。
附件1: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量化标准
一、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所属各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在申请答辩前取得的学术成果须达到本量化标准。
二、发表的学术论文至少达到四篇,或已发表的论文SCI影响因子之和大于或等于2。其中可以有一篇为待发表,但须提供录用证明或版面费交费证明及论文的复印件。
三、发表的学术论文中至少须有一篇SCI收录论文。
四、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参加一次全国性或国际学术会议,并在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须提供会议论文录用通知、会议程序册、注册费收据、证明确实参会的机票/车票复印件)。会议论文每人限认定一篇。如果所参加的国际会议等出版专(特)刊论文被SCI、EI收录,则可按照正常收录论文认定。
五、博士生应为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若导师(或副导师)为第一作者、博士生为第二作者的可予认定,但四篇论文中最多不能超过两篇。
六、以博士生为主(排名前三名)获得的与博士学位论文相关的国家发明专利可作SCI收录论文认定,获得的其它专利可作普通论文认定。但每人仅限认定一项。
七、与学位论文工作相关的科技奖励,省部级三等以上或市级二等以上,个人有证书的可作普通论文认定,但每人仅限认定一项。
八、计入量化的学术成果须与本人的学位论文相关,成果第一署名单位必须是东北大学及所属单位。经研究生培养主管部门批准与国内外其它单位联合培养的,第一署名单位为东北大学的成果不能少于3份。
九、其它成果可否计入量化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位分委员会认定。
十、本量化标准从2013年1月申请学位的博士研究生开始实施。

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

                           
一、学科简介
        本学科应用物理和化学的基本理论以及现代材料科学理论,进行材料结构与性能及其基础理论的研究;掌握材料的微结构、加工与宏观性能的关系,进行材料设计和工艺设计,提高材料的性能和制品的质量,开发新材料和新工艺。本学科的性质属于理工结合型,是连接基础学科与工程学科的桥梁。
本专业现有教师17名,其中教授5名(含博士生导师3名)。本专业1986年获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属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近年来,本专业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及省部委重点科研课题数十项,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科技发明专利。
二、培养目标
        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要求研究生具体做到:在本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全面的科学实验技能;了解所从事的研究方向的新发展、新动向;能够熟练地阅读一种或两种外文的专业书刊和技术文献并能用外文撰写论文;具有良好的从事科学研究的素质和很强的从事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独立开展本学科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
三、 学习年限及学分要求
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学习年限原则上为3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学习年限原则上为4年,但无论全日制还是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保留学籍时间不超过6年。
学分要求:修满至少10学分。
四、研究方向
(一)材料性能、微结构及其计算机模拟
(二)纳米晶材料制备、微结构及其性能
(三)低维材料制备、微结构及其性能
(四)功能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其应用
(五)强相关系统及磁性材料的理论研究
(六)合金电子结构与合金设计
五、课程设置学分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备注
学位课 12672001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2 2  
12623001 学术报告与讲座 32 2  
12682001 博士一外英语 96 6  
选修课 12682002 博士二外日语 64 4  
12682003 博士二外俄语 64 4  
12682004 博士二外德语 64 4  
12623043 磁学与磁性材料 32 2  
12623044 磁共振基础与方法 32 2  
12623045 超导材料与应用 32 2  
12623046 超导物理与高温超导材料 32 2  
12623032 固体界面结构与材料性质 32 2  
12623033 材料微结构与性能 32 2  
12623047 穆斯堡尔谱学 32 2  
12623035 高分辨电子显微技术 32 2  
12623048 液晶光学 32 2  
12623037 高分子凝聚态物理 32 2  
12623038 液晶结构与织构 32 2  
12623039 材料分析与评价 32 2  
12623040 材料物理与化学 32 2  
12623041 导电高分子 32 2  
12623042 无机—有机复合材料 32 2  
六、学位论文工作
        论文工作应使研究生在科学研究方面受到较全面的基本训练,培养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博士生具体培养工作由导师、学位点、学院共同负责。导师是学位论文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负责严格把握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创新性、工作系统性、工作量等。
学位论文工作按《东北大学授予研究生学位的工作细则》及《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规范化管理规定》要求执行,包括文献阅读、课题调研、开题报告、实验研究、理论分析、撰写论文等。论文工作程序如下:
(一)文献阅读和开题报告。一般应在第一学期内确定题目范围,第二学期开始文献阅读和综述,第二学期第四周提交开题报告。
(二)研究成果。应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系统性。
(三)学位论文。学位论文至少应在论文答辩前两个月完成。
论文的基本要求如下:
1.论文的基本学术论点、结论应在学术上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并具有系统性。
2.论文内容应能表明作者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3.论文工作应表明作者掌握了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4.对所研究的课题应有新见解,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
5.论文撰写要求文字通顺,字迹清楚,图表清晰,符合学位论文书写格式要求。
6.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按《东北大学授予研究生学位的工作细则》及《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规范化管理规定》组织答辩,通过者由院学位分委会作出建议授予学位的决定,提交校学位委员会审批。
七、学术论文量化标准
    详见附件3(《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量化标准》)。
 附件3:
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量化标准
一、重点和普通认定刊物
重点认定刊物是指本领域中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由国际著名出版社出版的SCI全文收录期刊。
普通认定刊物是指本领域中有重要影响且SCI(SCI扩展版)或EI收录的期刊。
二、博士生发表论文量化标准基本要求
(一)博士生参与发表的论文应为其学位论文的部分或章节,且为在学期间完成。
(二)博士研究生应为所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或其导师为第一作者而博士生为第二作者),但作为申请学位的主要论文中至少应有一篇以博士研究生为第一作者。
(三)论文第一作者单位须为东北大学理学院或其所属单位。
(四)博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的具体要求(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即可):
1. 发表论文的SCI影响因子总和大于1.5(以论文发表年的数据或当年可获得的最新数据为准),发表篇数不限。
2. 在重点和普通认定刊物发表论文3篇(其中至少1篇发表在重点刊物上)。
 
说明:
1. 已经被接收发表但尚未出版的论文可予以统计认定(须提供证明文件)。
2. 在本点招生的物理及化学学科导师指导的博士生执行导师所在学科的量化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