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发布时间:2021-05-12浏览次数:2790

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The Key Laboratory for Anisotropy and Texture of Materials, Ministry of Education, 简称ATM)200512月由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2008520127201811通过教育部验收。实验室依托于东北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材料学,是“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科技创新基地之一。秦高梧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卢柯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实验室以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的表征、设计、控制及相关高新材料研制为主要特色,紧密结合国际相关学科发展趋势及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立了材料织构与各向异性表征材料织构与微结构演变各向异性材料设计与制备、材料表面/界面设计与调控为主干研究方向涵盖了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领域的前沿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共性技术。

实验室重点围绕研究方向集聚和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专业研究人才,形成了一支年龄知识结构合理,且富有团结创新国际视野的科研教学团队。实验室目前拥有固定人员66人,包括教授42人,副教授14人,其中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9人,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5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

实验室大力加强基础性研究,同时也着眼于高新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前沿竞争,取得了一批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成果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近3年,实验室承担纵向、横向科研项目共320余项,科研进款共计8000万元其中纵向到帐经费5500万元,占总经费70%实验室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 SCI收录论文530篇,其中包括Nano LettersActa MaterialiaPhysical Review Letter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Corrosion Science等相关领域一流期刊论文80余篇。实验室取得了一批具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5项。编写科技专著3部。授权发明专利116项,专利转让3项。

实验室坚持以高水平科研促进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智力资源,采用联合培养研究生形式使研究生培养与教育国际接轨并保持同步。跨院系打造交叉研究中心,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其中实验室与东北大学理学院、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联合成立医用金属材料研究中心,与东北大学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联合成立计算材料学研究中心。实验室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200、博士研究生100、博士后15,培养了包括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者在内的大批优秀专业人才。实验室利用国际合作项目,与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培养5-10名优秀博士生。

实验室拥有超过7000平方米的实验基地,建成了完整配套的材料制备-表征-检测实验平台,包括最新的高分辨PPMSSQUIDXPS等仪器设备总价值9500万元以上。为了提高科研环境不断优化,实验室每年均对实验技术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实验室注重加强国内外的高校、科研机构及知名企业的交流合作,努力扩大实验室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实验室与日本东北大学、法国梅兹大学、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和阿贡国家实验室、美国田纳西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以及宝钢、本钢、东北轻合金、西南铝等开展了密切的科研合作,共同承担多项重大科研任务。

实验室坚持前沿性、前瞻性战略性相结合的建设原则,以材料领域各向异性研究的国际发展趋势为导向,以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为驱动力,发展与强化具有优势的主攻学术方向,建立了特色鲜明的实验研究平台实验室已成为一个能够承担以国家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为代表的科学研究基地,成为一个能够培育出以国家优秀人才优秀科研工作者为代表的人才培养基地,成为一个能够开展具有实质性高层次国际学术交流的科研合作基地。